(原刊《战略与管理》,1997年第1期)
[1] 章怡:《春日的遐想》,载《读书》,1994(6)。
[2] 雷颐:《背景与错位——也谈中国的“后殖民”与“后现代”》,载《读书》,1995(4)。
[3] 怀恩选编:《周总理青少年时代诗文书信集》,下卷,437~438页,成都,四川人民出版社,1980。
[4] 许纪霖:《学术的本土化与世界化》,载《读书》,1995(3)。
[5] 董洪利:《古籍的阐释》,73~82页,沈阳,辽宁教育出版社,1993。
功夫在诗外?——学术刊物的社会定位与编辑的苦衷
今日言学术机构改革者,多指出我们的大学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都有沉重的社会负担,即必须承担所辖人员的吃穿住等“后勤”事务。许多人也都寄希望于此类社会功能的逐步减除,俾学术机构的领导人更能将其注意力主要置于发展学术之上。目前我们学术机构的社会负担沉重,部分可能源于几十年前的学习苏联模式,同时恐怕也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学通常都有一个短暂的“军管”过程相关,盖后勤的保障以机构形式落实到基层的连队,正是军事家的习惯思维。50年代前与后的中国大学,其总务机构的大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。但在思想观念和榜样的树立方面,则注重此类“功夫在诗外”的建制,似乎还渊源更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