汴河怀古
尽道隋亡为此河,至今千里赖通波。
若无水殿龙舟事,共禹论功不较多。
这是一首咏史诗。隋末,隋炀帝动用全国的人力、物力开凿运河,引起民怨沸腾。历代吟咏炀帝亡国的诗歌,多把大运河的开通视为隋亡的一大罪状。皮日休的这首《汴河怀古》却一反传统论调,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修治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,否定了修治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,同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,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,体现了诗人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。
“尽道隋亡为此河。”句意是说,人们都把隋亡的罪责归咎在这条运河的开通上。
炀帝从大业元年(605)开始,征发民工开凿通济渠、邗沟、江南河、永济渠等,并从洛阳引谷、洛二水入黄河,经黄河入汴水,并由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,形成了一条沟通洛阳至江都长达2500公里的大运河。汴河一段成为了大运河的主干,习惯上也就以汴河作为大运河的代称。由于开凿大运河耗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,招致民怨鼎沸,故后世史学家和文人墨客大多认为这是一次亡国之举。